2025年10月15日,新乡宁养院新招募宁养义工的培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邀请多方专业人士授课,内容涵盖宁养服务基础认知、情绪管理技巧及团队角色认知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新招募义工搭建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助力宁养义工更好地投身宁养服务。
培训伊始,新乡宁养院社工张丽卉老师从宁养院的成立开始,详细梳理了宁养事业的发展历程,让义工们深入了解宁养服务的起源与初心。随后,张老师聚焦新乡宁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全面介绍了该院的服务内容,同时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当前的服务覆盖范围、服务对象需求特点及服务成效,让义工们对宁养服务的实际场景有了直观且清晰的认知。

为进一步提升义工在服务中的情绪管理能力,宁养院特别邀请了新乡市红十字会心理援助队的两位老师开展心理方面的授课。
首先,张婧老师主讲“宁养服务中患者及家属情绪识别与应对技巧”的内容。张老师结合宁养服务的典型场景,如家居服务中的患者日常陪伴、门诊服务中的病情沟通等,系统地讲解患者及家属常见的焦虑、抑郁、愤怒和恐惧等情绪类型,并通过具体案例拆解每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包括语言表达中的关键词、行为举止的异常信号以及肢体动作传递的情绪信息,帮助义工掌握可落地的情绪识别要点。
针对不同情绪类型,张老师还提供了适配宁养服务特殊性的应对方法,例如在临终关怀场景中,如何通过温和的沟通话术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如何用恰当的陪伴方式给予家属情感支持,以及哪些支持动作能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此外,通过宁养服务案例及分析,张老师引导义工分组讨论关于情绪识别与应对的流程,进一步提升义工的实操能力。

张婧老师分享关于宁养服务中患者及家属情绪识别与应对技巧
接着,李晓玲老师分享题为“宁养义工负性情绪自我觉察与调节方法”的内容,旨在引导义工及时觉察自己在宁养义工服务中产生的负性情绪,避免情绪耗竭。李老师首先分析了宁养服务中义工易产生的负性情绪类型,如长期接触患者病情变化可能引发的共情疲劳、面对生命逝去产生的悲伤感、因无法满足服务对象全部需求导致的无力感等,并结合如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等触发场景,让义工们清晰认知对自身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
李老师也讲述了负性情绪自我觉察技巧,指导义工通过关注身体感受(如胸闷、失眠等)、观察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消极联想等)、留意行为变化(如工作积极性下降、社交退缩等),及时识别自身情绪异常。在情绪调节方法方面,李老师提供了多种适配义工碎片化时间与服务场景的策略,包括三分钟正念减压练习、书写情绪日记、通过认知调整转变负面思维、合理设定服务边界等。同时,李老师强调了互助支持的重要性,引导义工们建立同伴支持机制,鼓励义工们在服务之余分享情绪调节经验,彼此陪伴、互相鼓励,以降低义工在服务过程中的孤独感。

李晓玲老师讲述关于宁养义工负性情绪自我觉察与调节方法
此次培训还特别邀请了在新乡宁养院跟随学习的康复专业研究生耿怡萌同学参与分享。耿同学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详细讲解了在安宁疗护中康复师的角色定位与核心任务;康复师可为患者提供身体功能评估和协助患者维持基本生活能力等。

耿怡萌同学的分享
此次培训得到了新老义工的一致认可。不少新义工表示通过培训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服务知识与技能,更感受到了宁养事业的温暖与意义;老义工认为培训内容为其后续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未来,新乡宁养院将持续完善义工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义工服务能力,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及家属提供优质、专业的宁养服务。
文:张丽卉/图:刘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