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照片,一本本相册,是时光的切片,更是亲情的琥珀。用镜头封存温情,“爱的留影” 第十五期活动于2025年7-9月悄然进行。镜头前,患者与家属绽放笑容,将日常里的亲情点滴定格成永恒的纪念。八个家庭,八种模样,却都透着同一种 “家” 的温度。
第一家:爱的私语
一次患者及家属教育支持团体活动中,郑叔来宁养院取药并参加活动。看到他精神不错,工作人员递上 “爱的留影” 相册范本,他笑着说:“喜欢呢!” 随后,义工来到他家为他和妻子拍摄。没有繁复的布景,只有细致的用心。义工轻声引导,郑叔悄悄牵起老伴的手,镜头捕捉到阿姨耳尖的红晕。在轻松的氛围中,他们展露最真实的模样。

郑叔叔(右)很珍惜与妻子相守的时光
第二家:家的边角,皆是风景
为熊大哥家拍摄那天,因天气与身体原因,拍摄在家中完成。客厅、厨房、窗台、楼梯、楼顶…… 每一个角落都成了最美的背景。一家三口相互依偎,让平凡的空间泛着温暖的光。从未拍过全家福的他们,第一次说出 “我爱你”,空气中的尘埃仿佛也变得晶莹。家属后来反馈:“那天,我们全家都像被阳光镀了金边。”

熊大哥(中)与妻女相依的幸福时光
第三家:甜蜜交响
为唐大姐家拍摄时。客厅里,25 岁的女儿忙着工作,5 岁的儿子抱着比脸还大的芒果,80 多岁的阿婆剥山竹的手指闪着珍珠般的光泽。三代人的笑在镜头里绽放。女儿细心为阿婆调整姿势:“头再歪我这边点,您这样最好看。” 拍完正值饭点,唐姐教女儿炸肉,油锅里的滋滋声成了爱的伴奏。女儿一句 “以前在外地,总馋妈妈做的菜”,让厨房的蒸汽都裹着思念的甜。

义工们在街边为患者一家人拍摄“爱的留影”
第四家:病榻边的星光
万姐姐身形消瘦,却总带着浅浅的笑意。11 岁的女儿像小树般依偎在她身旁。全家人围坐阳光中的画面,构成一幅暖融融的全家福。她摩挲相册轻声说:“这册子我翻了又翻,才发现自己笑起来原来是这般模样。” 一句话让在场的人眼眶泛潮。家属说,患病后她一直抗拒拍照,那天却笑得格外灿烂:“看到你们都在,我就觉得病好了一半。”

患者在为女儿梳头
第五家:跨越千里的全家福
73 岁的孔叔与肺癌抗争。社工提出拍全家福时,妻子坚持要等浙江的女儿和外孙女回来。拍摄当天,外孙女的笑声为家注入活力。女儿为父亲整理衣领的动作,藏着千里之外的牵挂;外孙女踮脚亲吻外公的瞬间,让时光变得柔软。这张迟来的全家福,像冬日暖阳,融化病痛的寒霜。

义工们为患者父女定格下了温情
第六家:小写生活,大写爱
患者傣族方大爹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快门按下,他的手轻轻覆在孙儿的小手上,定格下三代同堂的温暖。家属说:“好久没和爸妈拍合影了,她们笑得多开心啊!” 还有人说:“宁养院不仅治病,还医心里的伤,这照片比金子还珍贵。”

方大爹与义工分享“爱的留影”相册
第七家:家常饭里的永恒
爱是父母盼儿女归家,是一家人围坐吃一顿家常饭。“平时各忙各的,凑齐一家人拍张照太难了。” 照片中,热汤、夹菜、孩子的抢食,都是爱的注脚。这些被定格的日常,像老棉袄里的棉絮,普通却最暖人心。

患者(女,背孩子者)与家人围坐一起吃饭,满是温馨和睦
第八家:宠物与笑脸的协奏曲
杨姐姐与家人、宠物一同入镜。毛茸茸的小家伙成了最灵动的“配角”。从拘谨到主动要求去人行道拍摄,她的笑容如解冻的溪流,流淌着欢快。丈夫匆忙赶回,女儿精心打扮,幸福在快门声中被定格。

“毛孩子”也是杨姐姐家的重要家庭成员
“爱的留影” 是宁养院系列关爱活动之一,通过影像为家庭留存美好记忆,传递温暖与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用更多照片与故事,书写关于家与爱的永恒诗篇。

社工与义工开展“爱的留影”活动后留影
文:义工 尚翠莲
注:图片使用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