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新乡宁养义工延津县魏邱乡三下乡活动纪实
发布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7-7
2025年7月1日,河南医药大学宁养义工团队在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社工带领下,于延津县魏邱乡开展 "生命教育润乡土" 三下乡活动。此次活动融合扎染艺术、生命课堂与宁养服务宣传,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乡村学生与村民重新审视生命价值。河南医药大学朱武凌书记莅临现场指导。
一、扎染布里的生命密码:从白布到绚烂的哲学课
"看!我染的太阳花会发光!" 魏邱乡小学三年级学生王小雨(化名)举着金黄扎染方巾欢呼。在义工的指导下,20余名学生在雨棚下用靛蓝、明黄染料创作,皮筋扎出的星辰图案在白布上绽放。"生命就像这块白布,起初平凡,但每道褶皱都是独特的经历。"义工刘力恺的比喻让学生们若有所思,四年级学生张磊(化名)特意在方巾边缘染了道绿色:"这是爷爷教我种的黄瓜藤,他说生命要像藤蔓一样努力生长。"
活动现场特设"生命色彩墙",村民李大婶用深蓝底色配橙红圆点的设计引发讨论:"深蓝色是我患病的日子,红点是我疾病痊愈的时刻。"这种将抽象情感转化为视觉符号的方式,正是义工团队从义工张晓玥心得中提炼的 "乡土对话切口"——用扎染艺术打破乡村对生死话题的沉默。
二、雨棚下的生命课堂:当孩子说出 "成长最重要"
"屏住呼吸吹气球时,是不是感觉胸口很闷?"宁养院张丽卉社工的提问让围观村民纷纷尝试。62岁的赵奶奶看着胀大的气球感叹:"原来活着就是一呼一吸的事儿,以前总怕谈死,现在觉得活着就要像气球一样把日子撑起来。"
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社工张老师抛出尖锐问题:"你觉得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沉默片刻后,三年级男孩孙浩(化名)小声说:"我想过是冰凉、孤独的。"当被问及"生命中什么最重要"时,他却坚定回答:"成长。"这个反差让义工们动容,朱书记在旁听时记录下这句话:"孩子用本能回答了生命的终极命题——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过程。"扎染结束,学生们将扎染方巾兴起,飘动的彩色布条成为"生命长廊",每一道纹路都写满对成长的理解。

“扎染”活动内容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参加
三、从止痛药到心灵陪伴:宁养服务的乡土化落地
"宁养院真能免费放发止痛药?"王大婶攥着宣传单的手微微颤抖。义工们改变传统宣传模式,用"唠家常"方式讲解:"就像您冬天囤白菜,我们提前帮您备好止痛药,不用花钱。"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源自义工张晓玥心得中的"破局思维"——不谈抽象理论,只解决具体需求。活动当天收集到3位居民主动了解宁养服务申请的流程。

阿姨在认真的听宁养义工讲解宁养服务内容
朱书记在调研时特别肯定"双向赋能"模式:"大学生带来专业知识,乡村回馈生命智慧。"当义工小刘蹲身倾听偏瘫老人讲述往事时,老人突然说:"你听我说话的样子,像我过世的儿子。"这个瞬间被义工刘力恺记录在心得中:"我们不仅是服务者,更是生命故事的倾听者。"活动期间,乡政府与宁养院磋商,宁养院将根据基层医疗需求开展"宁养流动服务日",让宁养服务与心灵陪伴真正扎根乡土。

河南医药大学朱武凌书记 (右侧,手持宁养服务宣传单) 向宁养院社工了解宁养服务
暮色中的魏邱乡,彩色扎染方巾在风中起伏,仿佛无数生命在低语。正如义工刘力恺在心得中所写:"每一次陪伴都在告诉世界,即使短暂如夏花,也能用盛放照亮人间。"这场三下乡活动,让医学专业知识与乡土生命哲学完成了一次温暖的对话,也让宁养服务从居家服务走向更广阔的乡间田野。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