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宁养义工“三下乡”团队走进原阳县官厂镇完全小学
发布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7-7
2025年6月30日,河南医药大学8名宁养义工、也是三下乡实践团队组员,走进原阳县官厂镇完全小学,开展为期一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珍视生命价值,赋能乡村成长”为核心,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与互动实践,为乡村小学生搭建起探索生命意义的多维平台。

宁养义工抵达官厂镇,走在完全小学的路上
多维课堂:让生命教育可触可感
“生命就像这拼图,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模样。”在教室中,义工们以动物生长周期拼图为教具,引导学生们分组完成青蛙变态发育、植物生长阶段等主题拼图。当五年级学生李萌将最后一块拼图嵌入时,兴奋地分享说:“原来小蝌蚪变成青蛙要经历这么多变化,生命真神奇!”这正是义工团队设计的“生命起源探索”环节,通过具象化的拼图游戏,让抽象的生命概念变得可触摸。
随后播放的《寻梦环游记》选段将活动推向高潮。在义工张皓月的引导下,学生们围绕“记忆与生命的关系”展开讨论。“我觉得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教我折纸的样子永远在我心里。”三年级学生王浩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义工团队还特别设置“生命色彩扎染”创作环节,学生们用靛蓝染料在方巾上扎结出独特图案,将对生命的理解转化为视觉表达。“我用蓝色代表大海,黄色代表太阳,生命就像它们一样多彩。”六年级学生张悦展示作品时说道。

义工张皓月向学生们讲解生命的起源
双向奔赴:实践中的教育共生
活动现场,义工们发现许多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渴求超乎预期。在防溺水与用电安全讲解环节,学生们争相举手提问:“老师,遇到有人溺水到底能不能直接跳下去?”面对这类问题,曾参与宁养院服务的义工王建勇结合医学知识,用模拟演示的方式耐心解答。这种“理论 + 实操”的教学模式,让安全常识真正入脑入心。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悄悄将手绘的“生命树”卡片塞给义工。“这是我画的生命树,上面有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希望他们永远健康。”一年级学生陈乐乐的纯真话语,让义工武雅欣眼眶湿润。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正是义工团队期待的“教育共生”——义工传递知识,而学生们的质朴反馈则反哺着实践的意义。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回答义工的提问
微光成炬:生命教育的乡土回响
“原来生命的宽度比长度更重要!”这是活动结束时,五年级学生刘畅在分享会上的感悟。这句从学生口中说出的哲理,恰是对活动成效的最佳诠释。正如宁养义工队长苏珊杰在总结时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更是一种视角——让孩子们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与传承。”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将高校的生命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更通过“拼图+观影+手作”的立体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当暮色渐沉,义工们收到来自校方的反馈:“这样的活动像种子,在孩子心里埋下了珍视生命的芽。”而这颗种子,正随着三下乡团队的脚步,在乡土间逐渐生根发芽,等待未来绽放出更多关于生命的美好可能。

文/图:宁养义工团队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