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也有这么一群医护人员,他们长途跋涉,到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家中,免费为绝望的病人送上护理指导,提供止痛服务,与病人及其家属聊天唠嗑,让他们安详有尊严地“善终”。
病人一览表,每张小卡片背后都讲述着一个生命故事
让贫困群体也享有平等的关怀
走进宁养院内,有一种与医院截然不同的感觉——这里以暖色调为主,没有病床,只有沙发和茶几。茶几上备着糖果,架子上摆放着鲜花、盆栽、图书……寻常人很难把这些和死亡挂钩,但其实这里接待的患者都是失去治疗机会,经济困难无法住院,只能回家等待人生最后一刻来到的晚期癌症患者。他们通常只有不到3个月的生存期。“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止痛服务,护理指导,让他们也享有平等的关怀。”省立医院宁养院主任张晓芹说。
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推广“「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免费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同年,福建省立医院加入。时任办公室主任的张晓芹去汕头参加培训。在交流会上,李嘉诚先生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张主任:“癌症患者曾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现在他们最大的折磨莫过于疼痛,如果我们能够解除他们的痛苦,使他们安宁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那就是我们活着的人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省立医院宁养院内景
什么才是病人的“善终”
张主任曾是血液科的医生,常接诊晚期白血病患者。这些人常常要面对许多的检查、穿刺、化疗。“印象最深的一位病人是个高级工程师,患上了骨髓癌。”张晓芹回忆,有天晚上,他对医护人员说:“我们很苦,你们医生每天查房只是告诉我们要做这个检查做那个治疗,家属每天都告诉我们要吃这个药吃那个药,但谁能想到我们病人心里需要什么。”
还有个中学生,她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后,母亲找到了一封她写的信交给张晓芹,上面写着:请带我回家。我不要住在雪白冰冷的病房里,不要看着戴着口罩的医生护士面无表情地在我面前忙碌着;我不想穿着病号服,吃着病号饭,不要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我想回家,让爸爸妈妈在我耳边轻言细语,用他们温暖的手握着我,陪我离开这个世界。
这不是特例,这也是大多数人生命最后时刻的心声,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善终”!这些让张晓芹感触良多。此时,宁养计划就像打开了一扇天窗,让她看到了一条不一样的医学路。
场景一
阳光明媚的下午,在福州市中医院病房内,宁养院的义工正在帮一位晚癌病人理发剃须。这是一位素来爱干净的人,如今病重入院,念念不忘的就是有人能到床边帮他清洁。宁养社工义工接到请求后立即赶去医院满足了他的需求,并帮他按摩,患者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场景二
一位70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进宁养院,一进门就不住地道谢。老人是癌症晚期,曾一次服用40片长效止痛药仍不能止痛,天天呼天抢地地喊疼。经过宁养院的综合止痛后,轻松很多,特意来医院道谢。
场景三
台风过境,树枝折断,道路多处积水。患者家住乡下,路上都是淤泥。一路艰难,多次更改路线后,医护人员终于到达了患者家中。86岁的患者立刻从床上坐起来,听从护理和用药指导。临走前,病人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表示感谢,说着:“丫好,丫好。” (福州话,很好的意思)
走得安宁是最温暖的回报
截至12月6日,宁养院共服务(送走)了6732人,他们中98%无痛而终。“这是一份没有成就感的工作,但患者走得安宁就是对我们最好最温暖的回报。”张主任说,其实对于走到生命尽头的人,除了减轻疼痛外,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为此,宁养院的医护人员多是40岁以上,有生活阅历,沟通能力强,有爱心和善心的人。“我们是医生,也是倾听者,是心理辅导师。”
曾有个13岁的孩子晨晨(化名),父母智障,从小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一直都是村里的问题少年,因为偷东西被学校开除。一次突发的剧痛,他被发现患了肝癌,已到了晚期。
宁养院接手这个病例后,医护人员经常带着东西去看望他。一天,晨晨提出愿望,他看到别人有平板电脑,也想要一个。但经费有限,这个愿望无法被满足。医护人员没有拒绝,只是每天和他保持电话联系,开导他一起省下钱帮助更多的人。
临终时晨晨对医护人员说,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能要。“那一刻,我们觉得他的灵魂是干净的。” 张主任感叹。
还有一位孤寡老人,家境贫寒,有一个养女在四川上大学。老人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养女,可养女一直恨养父,认为是养父造成了她的贫穷,是社会对她不公,甚至埋怨医护人员多管闲事。可医护人员没有放弃,四处帮忙联系了养老院,组织义工陪伴他,并时常打电话开导孩子。最后,女儿理解了养父,患者、家属生死两相安。
15年来,故事太多,正如省立医院宁养人说的,“每一次走近,都努力带去一抹绚烂,让将要消逝的晚霞带着静美的余韵隐去。”
宁养院医护人员不畏路途艰辛,去到患者家中家访
老龄化社会更需要缓和医疗
宁养院所做的其实就是时下一直提倡的缓和医疗,缓和医疗并非很多人所理解的“安乐死”。缓和医疗指的是即使人们进入生命末期,医疗机构也会遵从原则为病人提供缓解一切疼痛和痛苦的办法,综合照顾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将死亡视为生命的自然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用系统方法帮助患者过尽量优质的生活直至去世,同时帮助患者的家庭和亲属能够平静面对亲人的离世。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缓和医疗几乎还是空白,医学院还没设立独立学科,医院也没有缓和医疗病房,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疾病晚期的病人面临着临近生命末期到哪里去的问题。
为此,张主任“真心希望社会能尽早补上生命末期这堂重要又缺失的课,善始善终。”
但愿人人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