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2日电(记者姚友明、魏蒙)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的志愿者敬双双,每周都定时家访自己照料的患者。
“除了帮他们减轻病痛,更重要的是与患者和家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消减患者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敬双双说。
每当看到患者由最初的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到最后与志愿者们唱歌、聊天并回忆往事,她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为了减轻患者由癌痛引起的不适,宁养院的不少志愿者还自学按摩,为宁养患者按摩。
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团队,专注于减轻末期癌症患者疼痛、提高癌末患者及家属生活品质。其他的医疗科室多是为了治疗,而宁养院旨在让每一个生命都有一段温暖归程。
吉大一院宁养院主任刘芳曾在肿瘤科工作,她每天查房并为中晚期癌症患者制定治疗计划,认为延长患者生命长度很重要。后来,刘芳和她的团队开始关注终末期癌症病人的症状控制和疼痛缓解。
许多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前要经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而宁养工作是实施纾缓关怀,减轻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氛围中安宁且有尊严地离世。
纾缓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的“禁忌”有所冲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它。吉大一院的宁养院已经运行7年,年均服务患者约550人。刘芳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基层纾缓医疗服务。
53岁的鼻咽癌末期患者王方林以前从没有讲究过生日,但50岁的生日是宁养院的医生和志愿者在他家陪他过的。“那是这辈子最让我感动的事情。”他说。
“我以前觉得自己很平庸,但通过生命历程回顾,想起自己当年的工作也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王方林说,他已经建立了生命延续感,为迎接死亡做好了准备。
在王方林看来,死亡只是生命到最后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无法挽回的条件下自然走向死亡,获得一个有品质、有尊严的结果,可能是很多人的期盼。”他说。
数据显示,中国近年的年肿瘤发病人数约为350万。有专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可能会不断增加,未来癌症末期病人的照顾亟待投入更多社会资源。
纾缓医疗服务不仅体现了对人性尊严的维护,还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但中国纾缓医疗的发展仍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长春市已在吉林省内首家试点开展医疗保险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提供住院舒缓疗护服务,晚期癌症患者只需要支付400元住院起付线的费用,就可实现心理疏导、日常照料、抢救治疗等全程服务。
刘芳期望,今后的纾缓医疗事业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来参与,也能有居家服务、日间服务等多种形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