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养院实习的一天,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本朱为民医师的书《走过道谢、道歉,可以无憾道爱、道别》。
起初翻开,以为又是人生自我思考云云,但从翻开的那一刻才发现,朱医师的视角十分有趣。有别于其他自我沉浸式的说教,朱医师采取了一种很新颖的方式——观影。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预备役,我在观看此书后深有感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七章《从<心灵病房>看见病人的WHAT,WHY&WHO》。
其实,远在几年前,我就有看过《心灵病房》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之文明,相信医护行业的同僚已经不需要在介绍了,在这里我也不想过多赘述。且说一说我当初看这部电影的想法吧。
记得当时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还是《生死教育》这门课老师安排的作业。许是从业的直觉,我从电影中迅速捕捉到了“热点信息”人文关怀,对此在文章中大运特云,重量描写。但当我今日拿起朱医师的《走过道谢、道歉,可以无憾道爱、道别》时,我不禁自觉有些脸红。年少的我并不太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或者说不了解。
朱医师的书中,对于吴奶奶的描写颇为细致,对于检查时的医护人员的描写让我如梦初醒。我们认为对患者体现出足够的关怀时,其实仍旧做得不够。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检查时,尤其是检查隐私部位时,对患者没有足够尊重。因为对于患者来说,这是很难为情的医疗操作。
由于认知以及专业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许多方面对患者并不能够做到理解和感同身受。我不禁猜想,那些我们自认为的关怀操作,例如癌症确诊后对患者敷衍的安慰等等,真的是关怀吗?有或者说是不是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呢?在安宁疗护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在人类不得不直面生死边界的地方,切实的人文关怀真是举足轻重。也许患者会因为我们的一句暖心的关怀,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受到了温暖,并且因此而温暖的睡去。

笔者阅读书籍《走过道谢、道歉,可以无憾道爱、道别》
文:李南希/编辑:贾艳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