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于床畔家常品温暖,于真挚认可悟价值 (兰州宁养院义工 康怀玉)
发布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10-30
 
        
        
          第一次跟着兰州宁养院的老师入户,脚步在单元楼前停了几秒——手里攥着的服务信息写着,要见的是位60多岁的爷爷,身患肺癌,最需要陪伴与倾听。深吸一口气敲响家门,门很快开了,爷爷的妻子笑着侧身让我们进,声音放得轻柔:“他刚醒,听见动静就问是不是你们来了。”
 
  走进卧室,爷爷躺在床上,盖着条素色薄被,见我们进来,他缓缓抬了抬手,眼里露出笑意。阿姨忙着从厨房端来一盘冬枣,颗颗饱满,还带着刚洗过的水珠:“快吃,这是特意给你们留的,甜得很。”我们刚坐下,阿姨就拉着话匣子,语气里满是感激:“多亏了宁养院,不仅时常来指导照护,还总惦记着我们。你们这些义工更不用说,每周都来陪他说话,比亲戚来得还勤。”
 
  爷爷在一旁轻轻点头,接过话茬,声音虽轻却很清晰:“以前我总躺着发呆,觉得日子没滋味,你们来了就不一样了。上次聊的家常,我回头还跟她念叨呢。”他看向阿姨,两人相视一笑,满是默契。阿姨又补充道:“有次他情绪不好,你们陪他聊了会儿,他当晚就睡安稳了。宁养院的这份心,还有你们的这份情,我们记在心里。”
 
  听着他们的话,我手里的冬枣仿佛更甜了。原本以为我们是来“给予”陪伴,却没想到,这份双向的认可与牵挂,反而让我收获了更多感动。爷爷说:“你们来,我心里就亮堂。”简单一句话,却让我懂了“生命关怀”的真正重量——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我们与服务对象之间,用真诚织就的温暖联结。
 
  临走时,虽然我们几次拒绝,但阿姨还是把冬枣往我们包里塞,爷爷还在叮嘱:“下次来不用着急,慢慢聊。”走出家门,手里的冬枣带着温度,心里满是触动。原来最动人的认可,从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爷爷床畔的一句“心里亮堂”,是阿姨递来冬枣时的那句“记在心里”。未来的义工服务路上,我会带着这份温暖,更用心地陪伴每一位服务对象,让这份双向的善意,一直传递下去。
 

笔者 (左) 正在与患者聊天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