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以倾听为桥,见生命的坚韧与回响 (新乡宁养院社工 张丽卉)
发布单位: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9-24
第三次踏进这位70岁胃癌患者的家时,时光里的改变清晰又动人——从5月初次家访时,他需倚着轮椅、每天仅能在躺椅上休息半小时,到9月再见,已能自主活动、坚持锻炼,聊起生活时眼神亮着,沟通逻辑清晰,全然没有“被疾病困住”的局促,反倒像个认真过日子的普通人,坦然接纳着当下的时光。
这份转变的背后,藏着两次家访里慢慢升温的信任。最初他只是简单回应我们的工作,后来渐渐敞开心扉:会细致分享自己如何主动远离悲观的人和事,如何刻意卸下“病人”的标签,把日子过得有规律;也会坦诚心底的柔软——说起人生里家庭关系的适配度时带着暖意,聊到“怕被家人遗忘、渴望被肯定”时又透着真切。最让我触动的是,一次聊到尽兴时他红了眼,却笑着说“这是高兴的泪”——因为他终于把我们这些宁养人,当成了可以说心里话的“自己人”。
其实,宁养服务里的“融入”从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试着把自己放进患者的处境里,用耐心和理解搭起一座桥。我们从不会只盯着他的病症与疼痛,而是先看见他作为“人”的努力:他为调整心态做的每一次尝试,坚持锻炼时的每一分毅力,哪怕只是多走了几步、多吃了一口饭,都是值得被看见的“闪光点”。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时间交给倾听——花20分钟、半小时甚至更久,不打断他聊过往的人生,不敷衍他说“今天又进步了”的小骄傲,哪怕他重复某件小事,也认真回应,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有人懂,他的努力有人看见。
这份“看见”,或许就是宁养人的“功底”。我们不会只说“别担心”,而是告诉他“我知道你为了好起来,做了很多坚持”;不会只夸“状态好”,而是点出“你能主动调整心态,真的很有韧性”。当患者感受到这份用心,才会愿意卸下防备,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甚至对死亡的思考说给我们听——他曾平静地说:“死亡的认知,反而让我更珍惜现在。”这份通透背后,是他对生命的认真,也是对我们的信任。
原来宁养工作最珍贵的,从不是帮患者解决多少难题,而是用倾听与看见,让他们知道:哪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自己依然是有价值、被珍视的。当患者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当我们能接住他们的情绪与心声,这份双向的信任,便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温暖的回响。

作者为患者和其爱人拍摄“爱的留影”
文/图: 张丽卉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