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拥有38年护龄的老护士,我见证过太多病痛与离别,而晚期癌症患者因“癌痛”挣扎的模样,始终深深烙印在我心底。10多年前,由于患者对止痛药物使用不规范,病房里常常能看到他们被剧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场景——那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不仅让患者痛苦不堪,更让家属陷入无助与心疼的困境。
2007年,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落户德宏,德宏州人民医院宁养院正式成立,“宁养义工” 这一群体也随之出现。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宁养义工的念头便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可临床工作的特殊性让我顾虑重重:我怕自己经验不足做得不好,更怕无法满足服务时数要求,这份心意便一拖再拖。直到2015年4月,我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加入宁养义工队伍。如今回首,我已在这个温暖的团队里走过了十个春秋。
初涉宁养:见证绝望里重燃的勇气
我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跟随宁养院尹艳玲护士出诊的场景。那天,我和尹老师、杨师傅一同来到一位60多岁男性患者的家中。患者有孝顺的儿子和疼爱他的妻子,本是和睦的家庭,却被癌症的阴影笼罩。我们进门还没聊上两句,患者的儿子便忍不住泪流满面,哽咽着说:“我爸总怕拖累我们,不肯吃止疼药,每天晚上疼得没办法,就用头去撞墙。我们看着他疼,心里比自己受折磨还难受,可一点办法都没有。”
患者自己的情绪也十分激动,他红着眼眶说:“吃了止疼药病也不会好,也活不了多久,还得拖累家里人,我不想吃了,不如死了算了,这样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听着父子俩的对话,空气里满是绝望与无助。尹老师没有急于劝说,而是静静的坐在患者床旁,轻轻握住他的左手。许久之后,患者的情绪渐渐平复,尹老师、杨师傅和我才轮流开口,结合“癌痛”患者的真实案例,一点点讲解正确服用止痛药的方法和效果。在我们的耐心沟通下,患者终于松了口,愿意继续接受止痛治疗。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宁养服务的意义—— 它不仅是缓解疼痛,更是为患者重新点燃活下去的勇气。

十年前笔者(右三)随同宁养团队探访山区患者
打破误区:用专业化解认知困境
后来,我们小组还服务过一位70多岁的男性患者。他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妻子更是退休护士,本应在照护上更有优势,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她始终觉得“止痛药不能多吃”,导致患者的止痛药剂量不足,常常疼得无法入睡。宁养院的谢安所老师反复上门讲解用药知识,可患者妻子依旧满心怀疑,不肯同意增加剂量。我在与患者沟通时,能清晰感受到他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无奈——他既体谅妻子的顾虑,又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两位患者的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大众对止痛药使用的误区有多普遍,也更加坚定了我走下去的决心。我不断问自己:作为一名老护士,我还能为这些患者多做些什么?于是,我主动报名参加吗啡使用规范、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护理、心理疏导、宁养疗护等各类培训,把所学知识一点点运用到服务中——陪患者聊天解闷,倾听他们的心事,给予心理支持,更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帮他们打破认知误区。
细微守护:双向奔赴的温暖治愈
还有一位80多岁的女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因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家属又缺乏专业照护知识,宁养院老师初次上门时,发现她全身多处出现2期压疮,情况不容乐观。当这个患者被交到我们小组时,我和伙伴们立刻制定了细致的护理计划:每周1-2次上门为患者清洁伤口、更换敷料,手把手教家属如何翻身、观察皮肤状况。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患者的压疮完全痊愈了,患者不再因压疮受苦,精神状态也渐渐好转,我真切体会到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付出,也能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改变。

笔者 (右侧,居中) 为患者进行压疮护理
更让我温暖的是,我们的付出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女儿在外读书,妻子为了生计奔波,他常常一个人在家,孤单又落寞。我们每次上门,都会陪他聊聊天、说说家常,慢慢建立起了信任。没想到,这位患者却把我们的好记在了心里——每逢天气变化,他都会主动发短信提醒我们:“阴雨天出门要注意安全,记得带雨具”“天气变冷了,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逢年过节,也会收到他发来的暖心问候。这些简单的话语,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让我明白:义工与患者之间,从来都是彼此治愈、相互温暖。
直面迷茫:读懂宁养的真正意义
不过,义工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每次接到新的服务任务时,我总是满怀热情,想用尽全力帮助患者。可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家属的情绪也变得低沉沮丧,我常常会感到无力 ——好像无论我们做多少,都留不住生命的流逝,我们的服务在疾病面前显得那么苍白。那段时间,我多次向谢安所老师请教,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慢慢释怀,也终于理解了义工的真正含义:我们无法阻止死亡,但可以陪伴患者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为他们减轻痛苦、舒缓心情。
在宁养院工作人员的组织与带领下,我们始终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定期上门家访,陪患者回顾过往的美好时光,给他们读报、讲新闻;认真倾听家属的烦恼,帮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细心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和情绪波动,及时把情况反馈给宁养院医务人员......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是患者和家属最需要的温暖。
如今,回望这十年的义工历程,我心中满是感恩。感恩能与宁养义工这个大家庭相遇,让我有机会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在这条路上,也期待更多人能加入我们,携手并肩,用微光汇聚成火炬,照亮生命最后的旅程,给更多家庭带去希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