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群里患者一家的照片时,我正琢磨着该为这次义工活动做点什么。社工谢老师在群里询问谁愿意接手制作相册,我立刻报了名——拍照那天因事缺席,能以这种方式参与,也算一种弥补。
周末的午后,我和另一位义工春美翻开照片。相册面里的患者身形消瘦,却总带着浅浅的笑意;11岁的女儿乖巧地偏着头依偎在她肩头,像只温顺的小猫;全家人围坐在客厅外的阳光下,构成一幅暖融融的全家福。我们边整理边感叹,这家人的照片里藏着一种特殊的韧性,即便被病痛笼罩,依然透着生活的暖意。作为第一次制作相册的新手,我们反复调整排版,又请有经验的义工翠莲帮忙修改,直到每一页都满意为止。
初次探访那天,推开患者家门的瞬间,我忽然有些恍惚。病床上的她虽然虚弱,眉眼间的轮廓却格外熟悉——是相册里见过无数次的模样。原来那些被精心排列的照片,早已在我们之间搭起了一座隐形的桥,让初见也成了重逢。
她患的是神经源性恶性肿瘤,全身多处转移。38岁的她,被这病魔啃噬得形容枯槁,可照片里的微笑从不是装出来的。女儿曾抱着被子大哭,怕妈妈会离开,小小的身影里藏着超乎年龄的懂事。患者双下肢无法活动,全身皮肤带着皮疹,骶尾部的压疮更是触目惊心。我们仔细查看她的用药情况,发现血压升高是因为未规律服用降压药,赶紧指导家属去卫生院开药,又联系了芒市人民医院的专科护士一起上门指导护理压疮,总盼着能让她少受一分罪。
那些日子,我几乎隔一天就去给她换一次药。沉默的丈夫总是在一旁帮忙,递棉签、扶着患者翻身,不多的话语里藏着笨拙的关切。有天深夜,她发来微信:“李医生,我好难受,吃不下也睡不着。我不想死,女儿还太小。”屏幕这头的我,指尖悬在对话框上迟迟未落,忽然懂得那些照片里的微笑背后,藏着多少咬着牙才没掉下来的泪。

笔者为患者进行压疮创面换药(笔者持有护士资格证)
8月1日的探访格外让人安心。她坐在卧室门外,看见我们就笑着招手,说自己这两天能吃能睡,“感觉轻松多了”。谢老师耐心讲解用药规范,义工把那本反复打磨的相册递过去。封面是那张客厅外的全家福——阳光斜斜铺过来,落在他们肩头,像镀了层金边。
往后的每周探访,她的精神一日好过一日,偶尔会主动拉着我们说女儿的趣事。话里全是骄傲:“那孩子从小就懂事,衣裳都是自己挑着买。有时候惦记着给我们带礼物,兜里没闲钱,就发信息来:妈,先给我五块,我要买件衣裳——哪是买给自己,转头就变着法儿塞些小物件回来。” 说这些时,她眼角的纹路里都盛着暖意,连带着声音都软了几分。
她捧着相册,指尖轻轻摩挲过塑封的纸面,轻声道:“这册子我翻了又翻,才发现自己笑起来原来是这般模样。多谢你们,让我晓得就算病着,也能攒下这样暖的念想。”说这话时,她眼里盛着细碎的光,亮得像落了星子。
我渐渐懂得,那本相册里存下的哪里只是照片,分明是日子里漏下的光——是她咬着牙对抗病痛的勇气,是家人手挽手相扶相持的温暖,更是我们与他们撞进彼此生命里,一同点亮的、摇曳的希望。

义工们和患者及家属翻阅“爱的留影”相册(笔者,坐着,面向镜头)
注:图片使用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