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在生命终点处播种希望(实习感想一,广东海洋大学社工实习生 陈杨)
发布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7-16
在宁养院实习的这一周,我深刻体会到“生命关怀”这四个字的分量。这里的工作对象是贫困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每一天的工作都让我对生命、对社工专业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电话随访和上门探访作为宁养社工的基础工作,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厚的专业智慧。在顺利完成电话随访和家庭探访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这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进展,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建立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深厚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每当电话那头传来患者虚弱却依然充满期待的声音,每当轻轻推开患者家门,看到他们眼中那份热切的期盼,我深刻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关怀的问候,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形的治疗力量,能够给予患者心灵上的慰藉和支持。这种心灵的抚慰,往往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为重要,更能激发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了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这一重要课题。当家属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镇痛治疗,而患者却在痛苦中煎熬时,我学会了用“医学科普+心理支持”的双重介入方式,即善于发挥“医护社”跨专业的协作力量。具体来说,从医疗专业视角出发,医护人员需耐心且细致地向患者阐释服用止痛药物的科学原理与必要性,助力患者树立对药物治疗的信任与信心。同时,医务社工则应从心理层面介入,借助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手段,深入探究患者内心的顾虑与恐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切实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与焦虑情绪,使其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更加平和的心态。除此之外,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需保持谦逊的姿态,怀揣同理心,去理解家属的忧虑与保护之意。我深刻体会到,宁养社工的核心是“陪伴而非决策”,我们要时刻警惕“专业傲慢”,将“案主自决”原则置于首位。这种平衡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磨练。
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方面,我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明显不足之处。具体来说,我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时会过于专注于记录和整理各种细节信息,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患者那些微妙而重要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沟通的深度和效果,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访谈技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幸运的是,我的指导老师余老师 (宁养院社工) 及时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和建议。余老师强调,在宁养服务这一特殊领域,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恰到好处的握手力度,往往能够在无声之中传递出比语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信息。这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深刻意识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精进,更在于对人性深层次需求的细腻感知和理解。只有真正做到了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一周的工作也让我对“五全照顾”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全人、全家、全程、全团队、全社区的照顾理念,在宁养服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疼痛,还要顾及他们的心理需求;不仅要帮助患者本人,还要支持整个家庭;不仅要做好当下的服务,还要为预期性哀伤辅导做好准备。这种全方位的关怀,正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生动体现。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用专业和爱心为患者和家属带来温暖。宁养社会工作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是,即使在生命走向终点时,我们依然可以播种希望,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带着尊严和温暖谢幕。这份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看到患者眼中重燃的光彩,一切都变得值得。

笔者(右侧,靠近镜头)跟随宁养同仁上门探访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