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在医学边界与生命意愿间找平衡--读《最好的告别》有感 (长沙宁养院医师 彭望连)
发布单位:湖南省肿瘤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9-10
看完《最好的告别》一书,特别是第六章,主题是放手。这让我感慨良多,我想起战斗不止的斗士,持续到医院看诊,找遍全国的专家为求一个治疗方案的患者;想起医院医护人员战斗不息,只要有1%的希望都为患者尽力一试。我也想起我身边的一位医护人员,他患肺癌后,拒绝化疗、靶向,仅使用中药调理。最终在别人看来,他自己学西医还不信西医,他为什么要这样?在这种可惜声中落幕。
我不禁生出疑问:面对癌症,在战斗不息和顺其自然中哪个点是正确的平衡点?这恰是无数人面对癌症时的困惑缩影:“战斗” 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对死亡的抗拒?“顺其自然”是坦然接受,还是消极放弃?那个所谓的“平衡点”,又该如何界定?其实,这个平衡从不取决于“治疗与否”的形式,而在于是否以“患者的核心需求”为中心,在医学可能性与生命质量之间找到契合点。

一、“战斗不息”的本质:是“为生命争取”,还是“被执念绑架”?
“战斗” 背后,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一种是 “清醒的战斗”:患者明确知道治疗可能带来的痛苦(如化疗的副作用、靶向药的耐药性),但也清楚治疗能为自己争取什么 ——或许是多陪伴孩子度过一个生日,或许是完成一本未写完的书。这种 “战斗”,本质是 “为生命质量争取时间”,而非盲目追求“治愈”的执念。另一种则是“被动的战斗”:患者或家属被“不放弃就有希望”的口号裹挟,却忽略了患者真实的身体感受与心理需求。就像《最好的告别》中萨拉的案例,她在孕期患癌后,为了胎儿和“活下去”的目标,承受了远超身体耐受的化疗、放疗,最终在痛苦中离世,连与新生儿好好相处的机会都寥寥无几。不是“治疗到最后一刻”才叫战斗,“为自己争取有质量的时间”同样是战斗。前者是“与疾病对抗”,后者是“为生命掌舵”。
二、“顺其自然”的勇气:是“主动选择”,还是“无奈妥协”?
我身边那位拒绝化疗、靶向,仅用中药调理的医护人员,在旁人眼中是“可惜”——“学西医却不信西医”,但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他的选择,是否基于对自身病情的充分认知,以及对“生命质量”的明确排序?李・考克斯(Lee Cox),她患有不可逆的肺部疾病,在选择安宁疗护后,医疗团队为她提供药物,目的仅是缓解痛苦、让她舒适,而非徒劳地追求治愈。还有戴夫・加洛韦(Dave Galloway),他身患胰腺癌,安宁疗护使他得以在家中,在妻子的陪伴下平静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通过这些对比,凸显出安宁疗护在尊重生命自然进程、提升生命终末期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与优势。反观那些“被动的顺其自然”—— 比如因害怕治疗痛苦而拒绝所有干预,或因轻信“偏方”而放弃规范止痛治疗,最终在剧痛中离世的患者,他们的“顺其自然”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对医学信息的误解,或是对死亡的逃避。真正有勇气的 “顺其自然”,是像那位医务人员(我们假设他是清醒选择)一样:了解所有可行方案的利弊,明确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是多活3个月,还是3个月里能自主生活),然后做出不后悔的决定。旁人眼中的“可惜”,或许是他心中“无憾”的选择。
三、平衡的核心,是“把生命的主动权还给患者”
其实,“战斗”与“顺其自然”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那个所谓的“平衡点”,本质是“患者的意愿是否被尊重”。如果患者想尝试治疗,且治疗能带来有质量的时间,那“战斗”就是对的;如果患者觉得治疗的痛苦超过了生命的意义,那“顺其自然”就是对的。就像《最好的告别》中说的:“医学的目的是改善生命质量,而不是无限制地延长生命。”那位医护人员的“可惜”,或许只是旁人用“延长生命”的标准做出的判断,而他自己,或许在最后那段时光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 —— 这就够了。
文:长沙宁养院 彭望连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