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29日我与来自22家宁养院30位同仁有幸参加《香港与内地宁养服务交流及分享活动》,短短的3天时间里,安排紧凑,收获满满。2007年,我曾到过香港旅游,时隔18年,目的不同,心境亦不同,我将分享此次所学所思所悟。
首先,由香港赛马会善宁之家黄嘉然院长为大家讲述了纾缓治疗的概念、定义,香港纾缓服务的发展历程、现况。善宁之家的服务模式,善宁会秉承天为生命定寿元,人为生命赋意义的理念,帮助患者在生命末期实现“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我在实地参观了善宁之家和白普理宁养中心后对香港的纾缓服务更有了进一步了解。
纾缓服务这方面香港确实发展很好,除香港医管局主导,形成多层级服务体系的公立医院外,还有私营机构以自负盈亏模式补充服务的安宁服务院舍。善宁之家属私营机构,提供提供家居照护、日间照护、住院服务 (有30间独立套房,目前开放15间套房)、善别辅导和教育。至于家居照护服务方面,提供家期家居探访、纾缓症状护理、全人照顾、照顾者训练及情绪支持、居处离世支持。从环境、布局,细节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如郁郁葱葱的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香料,病人可以到花园栽种,为方便病人出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室外设有充电装置,方便让需要吸氧的病人提供电力来源。此外,善宁之家设有患者与家人相聚的场所和儿童游玩的地方,患者的宠物也可以带到这里陪伴患者。病房外张贴标识患者的姓氏,体现了贴心之处。资深护师林咏芝介绍善宁之家只有一道门,“进走”都是同一道门,站在二楼的道别间门口,可以透过落地玻璃目送患者从地面 (G/F)的正门离开。

善宁之家的花园
一路之隔的白普理宁养中心属公立医院,开放26张床位,每间病房的面积较善宁之家的套房显得偏小。医院的工作人员看起来要忙碌很多,同样设有道别间和静思间,可以根据病人宗教信仰布置。
面对死亡是国人一直讳莫如深的禁区,香港2024年通过《维持生命治疗的预作决定条例》为预设医疗指示和"不作心肺复苏术命令"提供法律保障,如何与患者及家属开展预设护理计划,黄嘉然院长讲解了预设护理计划的步骤,而资深护师林咏芝主导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展现预设护理计划的实施过程,并说明预设照顾计划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我自告奋勇报名扮演护师,其他宁养同仁扮演患者家属和医师。通过患者 (由黄院长扮演) 在意识清醒时,主动与家人、医护人员讨论自己对未来医疗护理及日常照顾的偏好,并通过法律文件(如预设医疗指示、持久授权书)明确记录患者意愿,这确保患者即使在失去决策能力时,治疗选择仍符合其价值观与期望,避免外界强加无效或无意义的干预,遵从患者的意愿,维护尊严与生活质素,思考生命的价值。

与病人和家属开展预设照顾计划讨论之模拟练习 (笔者,台上,左一)
资深护师林咏芝对家居纾缓照顾及在家离世的讲解,让宁养同仁了解到香港终末期医疗需求与挑战,深刻认识到个案管理师及家庭在居家纾缓照护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也学到了许多为居家患者提供专业、贴心护理服务的实用技巧,助力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安详离世。其后,余伟明医生讲解了关于纾缓治疗药物的应用,使大家更加明晰合理用药对于缓解患者痛苦、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意义。
在“香港与内地宁养服务交流及分享活动”分享现场,想不到有近百名热心民众来参加,来自7家宁养院的优秀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宁养院实践服务。在护理两位老师分享的《护士在宁养服务中多种角色和职能的体现》、《乳腺癌蕈状伤口患者的全人照护》,通过个案展现了宁养院护士在宁养服务中为患者及其家属发挥着实施者、协调者、促进者的角色和职能。还有伤口护理结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展示了护理工作中技术与人文的结合。这两位老师的分享是我关注的焦点,作为护士,如何书写护理个案,找到问题症结,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是我学习的重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宁养院陈菁老师分享为处于生命末期的家庭及家属的孩子注入温暖与力量的实践。其分享让我特别感动,随着她充满感情的娓娓诉说,仿佛触及到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感觉到加入宁养服务这个大家庭,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这个世界尽一份力。
宁养团队精彩的案例分享结束后,现场反响热烈,纷纷踊跃提问,无疑是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大家在不同领域做相同的有意义的事,有共鸣有理解有钦佩。宁养院团队专业的素养、丰富的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公众。
短暂的学习,看到内地和香港的不同,香港善宁之家的老师严谨工作态度和在香港所闻所见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满满的感恩、感动、感谢。感恩,我有这次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到新的理念和知识,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与服务能力;感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宁养同仁相识,看到他们身上的优质品格和专业素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思路和启迪,看到我们边疆地区和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也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深知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只要我们勤恳努力、真心付出,脚踏实地为患者做实事、为社会做好事,无愧本心就是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