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九月末的清晨:记一次宁养义工培训 (西安宁养院义工 朱滢梦)
发布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10-10
周六的早上,我走进陕西省人民医院,穿过门诊大厅的熙攘,拐进后面一栋相对安静的副楼。这次宁养义工的培训会议在三楼,推开门,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位和我一样的宁养义工。
宁养院的老师们微笑着给我们每人发了面包和牛奶,九点整,培训准时开始。
今天的主持人是宁养院的袁老师。她穿着白大褂,笑容温和,她没有讲什么宏大的道理,开场白很简单:“欢迎大家。我们今天聚在这里,要学习的不是如何去‘拯救’,而是如何去‘陪伴’。”袁老师先讲的是宁养义工服务基础知识。她放出的PPT没有复杂的图表,多是些日常的宁养服务场景。她教导我们要怎么和家属、病人聊天,如何帮卧床的病人轻轻地翻身,如何用枕头垫在膝盖下、腰后,让他们找到最舒服的姿势。这些知识,没有高深的医学原理,全是这般具体而微的操作。我忽然觉得,所谓的帮扶,或许就是由无数个温柔、数不尽的细节堆砌起来的安心。
十点半过后,内容转向了药物知识。这是我之前有些忐忑的部分,担心自己听不懂。负责这部分内容的宁养院医生显然很有经验。她重点介绍了常用的止痛药,比如吗啡。“大家不要闻‘吗啡’色变,”她温和地解释,“对于癌痛患者,规范地使用吗啡是他们的权利,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我们要关注的是按时给药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便秘等副作用该如何处理。”医生拿起一个药盒,指着上面的字说:“你们不需要记住所有药名,但要懂得一个原则:提醒家属按时、按量服药,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把这些信息准确反馈给我们宁养院医务人员。你们是桥梁。”
她的话让我放松下来。原来,我们不需要成为药物专家,只需要成为有心、负责的观察者和沟通者。
最后半小时,是案例分享和答疑。袁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义工坚持每周去听一位寡言的老人讲他年轻时的故事,老人去世后,家属特意来感谢,说父亲最后的日子因为有了这位“听众”,平静了很多。
“我们宁养义工的核心,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守护心灵。”闫护士总结道,“用你们学到的护理知识去减轻他们身体的痛苦,用你们的耐心和陪伴,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这就足够了。”
十二点,上午培训结束。阳光已经挪到了房间的另一头,明亮而温暖。我们收拾好东西,轻声互道再见。走出医院,外面的车流声再次涌入耳朵。我心里很平静,揣着那本记满了笔记的淡蓝色本子,感觉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却又无比柔软的责任。这不是一份要创造奇迹的服务,它告诉我们,如何在一段艰难的路程中,做一个安静、温暖的同行者。

笔者留影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